日期:2025-07-29 08:24:24
导读: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全球80%至90%的儿童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家庭暴力,且每5个孩子中,就有4个人遭受过体罚。而在我国,不少信奉“棍棒之下出孝子”的父母不管是在学习或生活方面进行教导时,打骂成了必要手段!也正因为现象普遍,使得“熊孩子到底该不该打”话题被广为热议。
儿子熊熊虽说上幼儿园时也偶尔出现不遵守课堂纪律,或与别的小朋友打闹被老师投诉的情况,但小薇觉得“小孩子哪有不犯错”,再加上从小被妈妈打骂的经历,让她更加下定决心要做一个“温柔的妈妈”,所以对儿子的投诉,她也只是教育几句而已。
没想到,自从儿子上小学后,用小薇的话说就是:“我真的克制不了不打骂他!”如做作业拖拉,同一道题她认真讲了3、4遍,孩子还是懵懵懂懂。且为了放学后跟同学玩耍,竟然跟她说老师没有布置作业,以致于老师隔三差五地反映“熊熊怎么都不交作业”。
直到随着儿子从学校收到老师的投诉,逐渐增加其他闯祸的事情后,她彻底忍不住对孩子动手了。毕竟,打破教室玻璃还可以通过赔钱解决,而熊熊居然与2个同学一起从4楼丢下7、8个玻璃瓶,差点砸伤楼下路过的其他人,这就不是小事了。
展开剩余81%“你为什么就不能让我省省心?我真是后悔生了你”,小薇一边随手拿起一本书拍打儿子的屁股,一边怒骂。而熊熊又一次被妈妈打骂,已经没有前几次被震慑的模样,直接反驳:“我也不想要你这种只会打我骂我的妈妈,你以前不是这样的!”
听了儿子的话,小薇一股心酸涌上心头。曾几何时她也一直跟自己说“不能打孩子,不要成为妈妈那样的人”。然而,看到儿子闯祸不断,苦口婆心劝说也无用,她还是忍不住像妈妈小时候对待她一样,无论犯什么错,直接动手打一顿。
其实,像小薇这般“迫不得已”动手打骂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。在人民网发布的家长管教孩子时采用暴力解决的调查原因里,除了极少数家长本身精神状态、心理问题影响外,孩子犯错或不听话是主要原因占据80%以上,而这些孩子便是家长口中的“熊孩子”。
直接对“熊孩子”动手真的有用吗?早在201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通过调查指出,全球至少有80%的家长或多或少打过孩子,原因虽说五花八门,但主因还是在管教孩子时未能达到效果或遭到孩子的反叛等。
而经历过家长打骂的孩子,一辈子都能牢记这件事情,且对他们的性格、三观等造成影响。
正如密歇根大学的教授们对美国近500名罪犯进行研究后发现,童年时期被家长打得越多的孩子在反社会行为方面的可能性越大,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概率也更高。同时,长期遭受打骂还会导致孩子的大脑结构发生变化,很可能使智商下降,还会出现海马体变小,记忆能力变差等。
而青少年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亦通过数十年的工作经验,并对10000名未成年人进行调查后总结到,25.7%的孩子在长期遭受家长打骂后,出现自卑、抑郁的心理;56.5%的孩子出现性格暴躁、遇事喜欢暴力解决的情况,而22.1%的孩子则表现出冷漠、没有同理心,哪怕是对家长也是如此。
如何科学教导令家长头疼的“熊孩子”?诸如《正面管教》等育儿书籍中,已针对家长们日常教导孩子的各种情况提出了相关教导建议,也给出了“科学惩罚”,站在孩子角度的正面引导,让家长可根据自家孩子的性格特征等寻找合适的教导方法。
1、家长管控好自己的情绪
新东方创始人俞洪敏坦言:“孩子80%的坏习惯其实都源自于家庭。”
因为他发现,哪怕老师们努力教导,只要孩子在家没有得到家长的继续督导,也很难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。
就如教育部门一直建议家长们在家里与孩子相处时,一定要注意自身言行,树立良好榜样,不管是日常接人待物还是做事等,都应以身作则,正面且正确的示范可在耳濡目染中让孩子通过模仿避免成长为“熊孩子”。否则就像网络流传甚广的那句“每一个熊孩子背后,往往都有一个熊家长”。
2、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
李玫瑾教授认为:“家长如果想获得孩子的尊重,首先自己要懂得尊重。”而美国知名儿童心理学家布鲁尔·卡特更是认为:“亲子关系紧张的主因,是父母没有尊重孩子”。
所谓尊重孩子,不仅是尊重他们的想法、言行,也要给予足够的包容,理解年幼的他们会犯下各种错误,只要注重引导他们懂得避免再次犯错的方法,了解这些错误所需要承担的后果等,帮助他们在错误中获得成长!
3、不要无原则溺爱孩子
《左传•隐公三年传》提到“惯子如杀子”。
而现实生活中,诸如郑州几名家长放任孩子们划花豪车最终赔付2万多元、四川内江1名女孩将另1名女孩推入水中险些令其溺亡,家长却并未多加指责自家孩子最终惹官司上身等屡见不鲜的事例,无一不在提醒家长们无原则、无底线溺爱孩子的严重后果。
虽说家长们爱护自家孩子是天性,但如果没有给予理智的爱,最终也只是害了孩子与自己。
所以,家长们一定要在孩子有任何错误时,及时阻止并进行有效教育,让孩子懂得“什么可以做,什么坚决不能做”,了解社会的规则、法规,拥有正确的是非观与三观。
4、注意进行“科学惩罚”
孩子年幼又无知,犯错是在所难免。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,1至6岁必须要给孩子树立规则,7至12岁加强,让孩子拥有敬畏之心。否则12岁以后,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基本不受家长的管教。
而给孩子树立敬畏之心,那就要在孩子犯错时进行“科学惩罚”。如孩子将牛奶打翻,不要急于打骂,而是引导他自己打扫干净,让他明白犯错就要自行承担后果,之后就不会如此不小心。
如果孩子做事拖拉,那就与他一起制定计划表,监督他按照表内的内容、时间规定完成,逐渐养成不会超时的好习惯。
还有孩子没耐心、做事马虎等,可以安排他进行数豆子等,逐渐养成静心、专心做事的习惯。
凌晨妈妈来叨叨:
李玫瑾教授总结过:“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,往往可以从家长身上找到。”也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认为般“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”。您是否认同呢?
(本文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发布于:浙江省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