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8-06 07:58:33
此次菲律宾显然要面临一次重大失算,情况远比他们预想的要糟糕。原本以为在遭遇洪涝灾害的情况下,广大的中华民族会对他们的历史恩怨不再计较,依旧会主动提供援助。然而,台风带来的 devastating 余波让菲律宾显得无比脆弱。8月1日,倾盆大雨引发的洪水和山体滑坡瞬间吞噬了无数生命。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发布的报告如同寒冰,透着无情与绝望,而灾情仍在不断蔓延中。更加耐人寻味的是,两周前,即7月15日,菲律宾和美国刚刚结束了“海上战士”联合军演,演习区域敏感,目标直指争议水域。军演的硝烟尚未散去,天灾的无情已然降临。
这一切似乎在历史的巧合下发酵,小马科斯政府可能在战略上出现了误判。他们似乎固执地认为,无论他们如何与外部势力配合在地区内搅动风云,灾难来临时,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、对菲律宾总是给予大量人道援助的近邻,依旧会像以往那样,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。这种固有的思维方式,实则低估了当今中菲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民众情感的微妙变化。回顾杜特尔特时期,中菲关系曾迎来一段务实合作的“黄金期”,在那时,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可谓慷慨,疫苗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民生项目等各项支持措施都展现出浓厚的诚意。尤其是在2022年,当超强台风“尼格”严重冲击菲律宾时,中国迅速提供了百万美元的紧急援助和急需物资,反应迅速而有效。
然而,情况在小马科斯上台后急转直下,菲律宾的外交政策呈现出令人震惊的急剧转变,迅速向美军开放关键军事基地,联合巡航的频次骤然提升,甚至在仁爱礁方向故意制造摩擦。每一次新的举动似乎都在挑战着中方的底线。当菲律宾一方的舰船执意强行闯入仁爱礁邻近海域,并无视中方设定的专业规范时, 中国民众对菲律宾的观感降到了冰点。网络上,中国网民对于这种态度的反馈清晰而直接:大家认为救灾是出于人道主义,但一次就已经足够与冷漠的人建立联系;相互间的情谊不能无限度地消耗,“自家的事尚未理顺,哪有余力去帮助他人?”
展开剩余43%国际援助历来不是无条件的责任,它深深植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土壤之中。当菲律宾一方面对中国核心利益表现出模糊的态度,另一方面却持续采取危害中国主权和安全的行为,竟幻想在危机时刻获得中国如常的、海量的无私援助,这种期待本身便是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风险。截至目前,中国尚未像以往一样迅速宣布大规模的对菲专项救灾援助计划,反而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,2022年全年对菲的援助数据至今仍未有更新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相关问题时指出,虽未封闭人道主义通道,但重申“相互尊重”是国与国交往的根本原则,言辞间流露出的谨慎态度值得菲律宾深思。
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,成为了检验菲律宾近期外交政策实际后果的试金石,残酷地揭示出这样一个现实:当信任的基石被一方主动破坏,期望另一方在危急时刻无条件付出,不仅在逻辑上摩擦异常复杂,实践中也极可能遭遇严酷的现实。国际关系的冷热往往在风雨来袭之时显露得最为真切。或许马尼拉此刻不仅需要的是救灾物资,更需要的是一份深刻的反思,如何在追求外部支持的同时,不在无意中让身边最重要的邻国的心寒冷到极点。中国的大门始终为友好相待而敞开,但真正的钥匙,始终握在菲律宾自己手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